2006年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迎來了四十三周年廠慶,對每個宇通人來說,2006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企業經營計劃突破百億,企業管理從粗放型管理向細致化管理轉型,產品從本土化向國際化轉型,宇通企業集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速前進。
清晨,我照例步行前往位于鳳凰路的老廠乘班車,過馬路時,一輛ZK6129H型客車從眼前駛過,在客車飛馳而過的一瞬,腦海浮現出七十年代我廠的JT660型客車。摸一摸兩鬢的白發,原來宇通與我已有三十年的淵源。
1975年,我從部隊復員后,放棄了進入衛生系統工作以及赴北京進修的機會,毅然與48位部隊回來的同志一起,來到了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來身即鄭州客車修配廠工作,成為三車間的一名職工。
計劃經濟年代,廠里生產規模小、設備簡陋、產品類型單一,只能生產JT660、JT661、JT662等車型。底盤是由一汽或二汽外購而來的貨車底盤,到廠后加長大梁,改造成可用于客車的底盤,蒙皮部分為鉚焊工藝,車內座椅為人造革面料的簡易通椅。由于計劃生產制約,月產量為30臺左右,我的月工資僅37元。就是因為長年的37元和住房條件差等原因,讓當時一起入廠的同事調走大半。我卻留了下來,沒有住房,我只能暫住在母親單位閑置的辦公室里,克服重重困難,年復一年的踏實工作。那時,有個信念一直在支撐著我,"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客車行業一定會有美好的前景"。在黨組織多年的培養和幫助下,1984年,我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更加堅定了我為企業努力奮斗的決心。1985年鄭州客車修配廠正式更名為鄭州客車廠。在入廠后的第十一個年頭即1986年我服從組織安排調入銷售科,從事銷售業務和售后服務工作。那時正值80年代末,
"老樣式、老設計、老標準"的三老產品,在市場上弊端百出,難以立足。客車廠陷入了轉型迷茫期。
1993年國家取消了計劃指標,一時間產品滯銷,資金緊張,員工思想混亂,廠里陷入全面困境中。俗話說"窮則思變,變則亨通",危難之時廠領導以敏銳的視角和前瞻性的理念決定對鄭州客車廠進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12月11日,原鄭州客車廠、中國公路機械車輛總公司和鄭州旅行車廠三家聯合,以定向募集的方式,組建的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改制后,公司領導洞察到,企業要發展,必須培養員工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敢于競爭的能力,才能使企業在改革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我也有了大量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提升,使企業煥發勃勃生機。1997年宇通公司股票在滬市掛牌上市;1998年新廠區全面竣工投產;2000年建成首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2003年先后兼并重組重慶宇通、蘭州宇通、宇通重工,成立宇通不動產;2004年成立國家級技術中心。宇通客車銷售量由1993年708臺到2005年20314臺,十三年時間,宇通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一躍成為全國客車行業的龍頭老大。一路走來,此時的宇通已化繭成蝶。
企業興旺,不忘造福社會,富裕員工。隨著公司的發展,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住房條件從16平方米的筒子樓,到38平方米的一居室,再到76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暖氣、燃氣、健身器材、物業管理一應俱全。作為一名老員工、老黨員,我只能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一份對宇通深深的情,努力工作,回報企業。
走到老廠門前,紅色的"鄭州客車廠"廠名已不再鮮艷,宇通工業園整齊的廠房代替了老廠的舊車間。在老廠區的某個角落,我仿佛看到往日車間的同事們干得熱火朝天,拍一拍小路邊那棵多年的老梧桐樹,它也和我一樣見證了宇通,見證了我這三十年。樹葉在2006年的一個清晨隨風搖曳,好像聽懂了我訴說宇通昨日的傳奇,期許宇通美好的明天。如果"宇通人"的稱謂可以傳承,我將傳給我的后人,待到宇通百年,讓他向世界展示宇通的百年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