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世界客車及客運運營商大會上,世界客車聯盟秘書長呂克·格洛里厄說:"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客車制造和客車市場的中心。""在2003年全球31萬輛客車產量中,有7萬輛來自中國,占全球總產量的22.6%。"近幾年,中國的客車業發展得非?,業界稱之為"世界客車看中國"。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未來20年內,將會有占總人口50%的人口生活于城市。中國擁有總長達35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及每年正在建造的8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城市之間的公交車及城際之間的客車需求量將不斷的增加。與此同時,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也得到迅猛的發展,與之對應的旅游客車的數量也將急劇增加。中國客車業蘊含的巨大的市場和商機。
但機遇與挑戰同在。國內客車企業的"抄、買、搬"現象十分嚴重。國內客車業缺少系統、全面的技術研發,無論是發動機的匹配,底盤件的選用,還是車身結構設計,整車制造工藝。各廠家之間沒有有效的進行資源整合,技術交流與共享。中國的客車準入制度較寬松,沒有轎車門檻高,
其結果是客車廠遍地開花,但真正有影響的國產品牌卻很少。由于投資分散、研發投入費用少、技術人才缺乏,造成企業對正確的定位,
對市場優勢產品一哄而上、互相模仿、互相追逐,使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 不堪一擊,并且因為缺少技術創新而缺乏自己真正品牌的車型。我國的客車產品,在品種類型、安全性能、結構配置上,都存在著簡單、重復、單一等問題。同時國內汽車行業,自主開發、創新能力差,僅考慮近期利益,不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只注重技術引進,但不注重消化吸收,形成了自主品牌的弱勢狀態。
中國的客車業即將面臨毛利下降、競爭升級,產業格局將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而我國客車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面對有限的市場空間,各企業之間為了能最大限度的獲得利潤,大打價格戰來占領市場份額。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日益開放,越來越多的國際客車巨頭也開始對中國巨大的客車市場虎視眈眈。
因此,僅靠價格戰已不是長久之計,掌握研發的核心技術才是根本。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為我所用,進行優勢整合,注重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大膽創新,
才能盡快趕上世界客車工業的發展水平, 同步天下。掌握了客車的核心技術、裝配工藝以及車型設計研發能力才能堅定地舉起民族品牌的大旗。中國的客車企業應集中人力、財力聯合建立研發中心,或者聯合設計、開發新產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并加以消化吸收。只有具有強大的自主開發能力,客車業的自主品牌才有生命力。
民族客車業還有多少機會?我們拭目以待,
共同期待中國客車業的蝶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