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有效提升汽車行業的競爭力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汽車產業難以“獨善其身”,2008年中國汽車產量并沒有如業界所預計的那樣突破1000萬輛大關。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生產汽車932萬輛,銷售93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5.05%和6.56%,這是近10年來增長首次跌破10%。對此中國汽車業界并不悲觀,因為中國汽車保有量剛滿5000萬輛,人均保有量不到40‰,還達不到世界人均保有量的1/3,中國汽車市場的上升空間還非常大。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所言,老百姓有錢了,就要買車,這是誰也擋不住的趨勢。我國雖然是汽車大國,但并不是汽車強國,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缺失尤其是汽車電子技術缺失是當前的切膚之痛,因此加快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產業化成了當務之急。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汽車企業的制造水平,提高汽車企業的效率,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信息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汽車信息化包含三個層次:在制造領域利用三維CAD(計算機輔助設計)、PDM(產品數據管理)/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和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產品進行產品虛擬化研發,提升制造水平;在企業內部管理領域,用ERP(企業資源計劃)等系統構建內部運營管理系統,并提供電子商務平臺,提高管理水平;在產品銷售服務領域引入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或定制開發專用系統,提升銷售服務水平。
從產業來看,我國汽車產業的年產量接近1000萬輛;從單個產品來看,一輛汽車大概需要1萬多個零部件,因而汽車產業的組織和管理異常復雜,它的數據處理難度也是任何一個產業都難以與之相比的。“如果沒有信息化,沒有計算機的輔助管理,汽車產業的現代化是無法想象的。”付于武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揚州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總監姜濤認為,汽車信息化對于汽車企業來說,對內可以幫助企業修煉內功,提高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對外可以提高企業的營銷能力,提高企業的效益,所以各大汽車企業都非常重視在汽車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據悉,亞星目前正在著力引入CRM系統,以提升企業的營銷能力。可以說,信息化是實現汽車產業升級的推動力,是提升汽車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尤其是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企業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去優化管理流程,提升內部信息化水平。
從全球來看,汽車行業信息化(主要指IT投入)僅次于金融業、電信業,是發展比較完善的產業。
調研機構IDC預計,到2011年,全球汽車行業總體信息化投資規模可達到342.2億美元,但我國汽車信息化投資占全球比重不到4%,這與我國汽車產銷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不過,頗感欣慰的是我國汽車信息化領域的發展速度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2011年世界汽車信息化投資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為4.9%,而我國則達到了8.6%,尤其是在IT服務領域增長更快,達到16.8%。
“我國汽車零部件和汽車服務經銷領域的信息化水平和國外相比差距較大,但整車領域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接近國外發達水平。”IDC高級分析師高亮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長安鈴木技術中心技術管理所所長連明源也表示,中國在汽車信息化技術的掌握上與國外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差距,差距主要體現在管理理念(徹底的精益管理、可視化管理等)和管理基礎技術(流程優化、作業標準化等)方面。
從信息化項目實施層面來看,目前國內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往往以業務部門的需求為主,尚沒有完全達到國外企業那種公司級協同策劃、實施的程度,這也是國內很多企業信息化著力的重點。此外,國內某些制造企業的業務部門和IT部門之間的融合不夠,IT和業務部門的職責尚未有機整合,依然存在一些IT驅動業務的現象,而不是通過業務管理持續改進來有效驅動IT的發展,這也是國內企業信息化亟須轉變的地方。“中國工業化歷史短,不必簡單模仿學習歐美和日本,可以利用信息化實現跳躍式發展。”Infor(中國)汽車行業總監金鳴告訴記者。以制造為例,日本和歐美在工藝方面的優化能力,我們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趕上,但管理能力是可以復制的。中國汽車制造企業可以通過信息化這個媒介積累和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達到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目的。
汽車電子技術嚴重滯后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企業技術水平逐漸與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其差距也越來越小。但在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上,如新能源汽車模塊、自動變速器、內燃機技術等方面嚴重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付于武告訴記者,在世界汽車零部件企業100強中,沒有一家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
汽車關鍵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在于汽車電子,汽車的動力傳動、底盤技術、綜合協調集成控制、輔助駕駛系統、信息系統平臺、網絡總線技術等都依賴于汽車電子技術。金鳴認為:“中國的整車企業尤其是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零部件或關鍵部件生產廠家不多,能站住腳的企業大多從事的是技術含量比較低、勞動密集型、污染程度較高的零配件生產,如金屬零配件、橡膠件等,汽車電子產品和數字化設備等高端供應商都來自歐美和日本。”“當前世界汽車工業約70%的技術創新來源于電子技術的應用。”曾任東風汽車研究院副院長,現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電子分會主任委員的陳光前告訴記者。可以說,汽車電子技術已成為汽車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力,但我國的汽車電子技術基礎薄弱,缺少自主核心技術和技術積累,已遠遠跟不上汽車工業的發展需要。
“尤其是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汽車所需要的汽車電子零部件也越來越多,汽車電子在整車中所占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在整車中,電子零部件成本所占整車成本比例至少為20%~30%,高檔車甚至超過50%,GPS(全球定位系統)等電子通信系統已經成為很多汽車的標準配置。”金鳴表示。資料顯示,2006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的銷售規模為1500億美元,2010年將增長至2500億美元~3000億美元。世界各大汽車公司、汽車電子公司和半導體芯片供應商均十分重視汽車電子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為了突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新近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支持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動力模塊產業化、內燃機技術升級、先進變速器產業化和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重點支持研發車身穩定、懸架控制、驅動防滑控制、電子液壓制動等電子控制系統,這為我國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注入了一支興奮劑。
陳光前認為,應從五方面推動我國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第一,國家需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汽車主機廠、汽車零部件廠積極與汽車電子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并給予市場支持,形成一種雙贏的戰略伙伴關系;第二,要集中支持培育幾個大的汽車電子骨干龍頭企業,扶持自主品牌;第三,在市場策略上,選擇市場主體需先易后難,優先選擇商用車、客車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轎車作為市場主體,進行突破;第四,在技術路線上,要在開放中培育自主創新開發能力,引入一流技術路線;第五,在產業模式上,要依托大的汽車企業(集團),形成研發—產業化—市場三位一體的產業聯盟。
付于武則強調:“在當前的背景下,沒有產學研的合作,光靠幾個企業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大學和科研院校應該加強與汽車企業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整個產業的共同工作。”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合肥國際新能源車展 安凱引領“智·電”出行[10-01]
- 智馭未來 匠心筑夢 中車電動第五屆職業技能大賽冠軍揭曉[09-30]
- 打卡《黑神話:悟空》取景地 還得靠依維柯4X4[09-30]
- 中通H11交付首汽 助建首都高質量旅游客運服務體系[09-29]
- 綠色公交“新風景”安凱純電動G6批量上崗紹興 [09-29]
- 公共出行焦慮重重 歐輝客車BJ6859幫你做好情緒管理[09-29]
- 夢想1+1 VIP 中通客車助力森煜汽運打造彩云之南高端旅游靚麗名片[09-29]
- 高端客運市場的綠色解決方案 中通H13E席卷德國漢諾威[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