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英
一,概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追安全舒適,快捷方便。對公共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尤其是對城市公交車,除安全舒適外,還要求乘降自如、寬敞明亮,除提供殘疾人服務外,還要求人性化設計。車體大小與乘客多少對人心理平衡的影響,視覺感受與車內環境對人心理的刺激,舒適與成本,能源與環保,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公交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經過近十年的研究、試驗、開發設計,阿根廷運輸專家公司率先設計生產出側置發動機客車,經過小試、中試、國家技術鑒定,阿根廷聯邦政府生產許可測試,已于一九九七年獲得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的專利和生產銷售許可。該產品的開發成功意味著客車工業的技術革命,不僅使車體地板整體下降、前后貫通、乘降如履平地、駕駛簡單,其獨特的機械裝置設計,實現了動力水平傳輸,斜角傳動,充分利用了能源、降低了車體自身抖動和共振,減少了噪音源,擴大了使用空間,提高了使用壽命。更重要的是其生產工藝簡單,質量容易保證,制造成本比傳統產品降低百分之三十,能源消耗比傳統產品降低百分之二十五。由此可見側置發動機客車必將成為現代都市的新寵和亮點。
二,政治經濟形勢分析及展望
1,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改革、總結、中國政治已自成體系,成熟穩定,不受外界環境干擾和人為因素影響;
2, 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檢驗,中國共產黨已找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并制定了自我的發展方向;
3,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經歷過陣痛,動蕩,市場經濟已完全成熟,全面開放并融入到國際經濟大循環之中;
4, 經過二十多年的普及與建設,中國法律已基本健全,經濟活動和社會環境已有基本保障;
5, 中國加入WTO,將對世界政治和經濟帶來巨大影響,對世界發展帶來希望,對中國自身建設和發展帶來動力和力量。
6, 目前在中國投資,利潤大于風險,發展大于希望。
三,市場分析
1,中國客車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1 中國客車工業狀況
中國的客車工業從60年代起步,通過改裝、引進技術和自行開發,目前已初具規模,但直到目前為止,其技術仍停留在國際八十年代初水平,其客車產品已無法滿足中國的社會發展需求。盡管在九十年代初期,達到年產大中型客車10萬輛的生產能力,在28個省、市、自治區有客車生產企業389家,產品品種2546個,客車底盤生產企業69家,底盤品種458個,形成大、中、輕、微齊全,高、中、普檔具備的產品格局。但因當時的歷史背景,項目投資建設仍擺脫不掉長官作風、地方保護,重復投資,技術雷同的作業習慣,加之在近十年中國翻天覆地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當中,大多企業跟不上時代潮流。時至今日,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客車生產企業處于倒閉狀態,無力進行生產,更談不上技術開發,導致中國客車工業異軍突起,產品質量低劣,市場無序競爭,高檔客車市場空白或被外國企業占領。目前中國客車行業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形勢和挑戰,積極尋找突破口和應對策略,相信在未來十年內中國客車工業將以市場為依托、技術為突破,企業資本實力為基礎,形成全新格局,絕大部分老企業將被淘汰出局,現在對中國對客車工業進行現代化投資絕對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1.2 客車產品現狀
中國近十年的經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改革進程中由“亂”到“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目前中國投入運營的客車大多是隨著此階段“中國制造,假冒偽劣”的潮流生產的產品,加之生產起點技術含量就低,盡管品牌很多,但優者甚少,其典型特征是選用中國傳統五噸和三噸貨車底盤扣殼而已,能耗大、噪音高、污染嚴重,已明顯不能適應現代中國的市場要求,其比較理想的鉸接結構城市公交車,也因發動機和底盤技術滯后而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更有甚者,大量小型客車頂替城市公共交通,窄體雙層客車參與營運,無形中增大了安全隱患,乘客磕、碰、扭傷事故時有發生,嚴重擾亂了城市公共運輸秩序。
2000年以來,國外各類客車紛紛登陸中國,給中國客車工業帶來榜樣和動力,引進國外全套技術,配件全球采購,已在中國客車制造業形成風氣。但眾多國際品牌企業來勢兇猛,中國大多客車制造企業不具備能力與國外直接聯絡,如何切實有效的選擇國內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使自己的產品升級換代,是眾多中國客車生產廠能否繼續生存的關鍵和當務之急。也是對中國客車工業進行投資的最佳時機。
1.3 市場需求
中國目前城市公交車保有量在10萬輛左右(平均載客量35人/輛),遠低于國際上每700人一輛的平均水平(平均載客量60人/輛)。綜合考慮中國推行的“農轉非”建設城市計劃和人們出行以自行車代步的習慣,按中國人口總量的百分之四十參與流動,每1400人一輛公交車計算,到2010年,中國實際需要城市公交車50萬輛。
目前中國城市建設以地方為主,追求地方特設和城市亮點,又以公交車作為城市的對外窗口和形象體現,在新增客車中必定對外觀造型和整體質量有一定的要求;隨著整體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務要求程度越來越高,新車型將以安全舒適、快捷方便、經濟華麗為設計主題,以寬門低底盤、單層寬體為走向,以八米、十米、十二米車型為主力。因財政問題,對客車技術等級僅能考慮環保要求。現有高級公交車的生產成本,暫時無力接受。傳統公交車因生產工藝制約,要想滿足上述要求,除增加成本外,技術難度也較大。適時以全世界最新技術生產推出側置發動機客車定會迎合市場,以傳統公交車的成本生產銷售全部先進技術的高級客車,必將受到政府的支持、市場的青睞,同行的擁護,在中國客車工業和市場領域穩步發展,壯大。
2, 市場定位
2.1 側置發動機客車的技術特點
側置發動機客車打破了汽車傳統構造,將發動機布置在側面底部,有效地利用了空間,降低了車身抖動和車廂內噪音;
側置發動機客車因其獨特的動力傳動機構設計,可使車體采用整體無底盤結構,車廂寬敞明亮,超低底盤,高度前后一致;
側置發動機客車因其獨特的機械布置,降低了車體重心高度,車廂可前后貫通;
側置發動機客車車體采用全新玻璃鋼殼式結構,提高了安全性能,降低了能耗和維護費用,減少了腐蝕,提高使用壽命;
側置發動機客車采用全新技術和工藝,提高了技術等級,降低了生產成本,簡化了生產過程,使產品質量更容易保證。
2.2 側置發動機客車的市場分布
2.2.1 城市公交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交車選型幾經周折,大起大落,目前已步入遵循國際發展經驗穩步發展階段,未來幾年內的發展趨勢八米、十二米半低底盤車型將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全低底盤因造價過高市場不能全部接受。而該項目推出的側置發動機客車車長八米是為了方便城市交通,承載能力和載客量卻比傳統八米車型增加百分之三十,車廂地板為全低底盤且前后一致,離地距離最低可達30cm,投放市場后必定因其性能和價格受到普遍歡迎。該產品又屬新發明產品,受專利法保護,市場不存在競爭。市場占有率完全按生產能力確定。
2.2.2 觀光旅游車
目前中國成績旅游越來越熱,旅游設施越來越健全,使用的觀光旅游車卻大多是替代性產品,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側置發動機客車不僅底盤低、乘降方便安全,而且車廂寬大、視野更好,可完全滿足城市觀光旅游要求,更貼近和適應市場。此類專業車的市場需求量應在每年一萬輛以上。
2.2.3 機場碼頭接駁車
目前中國還沒有生產專用接駁車,機場使用的接駁車大都是進口,因其價格昂貴,碼頭車站目前只能使用替代車,價格適中的專業接駁車尚屬缺口,市場潛力很大。側置發動機客車因其獨特的結構,不但可以側面開門而且可以前后開門,完全可以作為接駁車使用而不是替代。
3, 市場競爭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側置發動機客車在接駁車市場不存在任何競爭;在觀光旅游車市場的競爭對象是簡易改裝車和豪華旅游車。但因法規和價格因素影響都形不成競爭壓力;城市公交車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中檔車型和人們的習慣,因其結構要求,座椅需對面設置,起始階段可能讓人們感到不適;再就是人們對現代玻璃鋼結構的性能認識不足,認為不如金屬結構安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驗證,此兩方面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4,市場量確定
經過市場分析,可得出結論,側置發動機客車的市場不成問題,可以講是賣方市場,但綜合考慮此產品是全新產品,被市場認同有一段時間過程,且生產工藝簡單,擴大生產規模相對容易。故采取前期以小規模投資啟動,隨市場穩步滾動式發展,用五年時間逐步實現年產兩萬輛目標的投資方針。確定啟動投資規模為兩千萬元人民幣,生產綱領為年產一千輛。
四,技術可行性分析
4.1技術關鍵
汽車實現發動機側面安放的技術關鍵是動力實現斜角傳動和兩驅動輪之間差速配合的機構,其他裝置與傳統汽車相同。經過反復試驗、改進,該關鍵部件完全取得成功,樣車經過一年多的公交上線運行試驗結果令人相當滿意,各種權威機構的檢測指標證明發明取得成功,側置發動機客車已獲得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的發明專利注冊和保護,也取得上述兩個國家的生產銷售許可,技術完全成熟,中國完全具備生產條件。
4.2生產工藝說明
與傳統客車生產工藝比較,側置發動機客車的生產免除了大量金屬焊接和板金、打磨工藝,大大降低了場地占用、工時占用和勞動強度。其它機械總成通用性強,可采用標準件組裝,上車結構件和覆蓋件的生產工藝簡單、設備投資少、質量容易控制、極易分散作業。組裝以粘接為主,作業容易,噪音小、粉塵少,不造成環境污染。關鍵技術部件的生產相對容易,組裝不需要大量人員、場地和工序,不易出現質量事故。
4.3 生產設備說明
因大部分結構件和覆蓋件為玻璃鋼件,加工容易,模具制造簡單,不需大型設備。其質量控制的關鍵是控制配方和投料,掌握成型速度和時間,不必要采用批量生產工藝(成本高、難度大),工藝要求采用多單元獨立作業,結合中國的情況采取在廠外家庭式作業完成后進場裝配的方式生產,或外委加工。組裝不需焊接,主要靠胎、卡具手工作業,能源消耗為吊裝、傳輸和壓縮空氣,能源總需求不超過50千瓦。設備除噴膠布網機需要進口外,其余均可在中國選購和自制。總投資不過50萬元人民幣。
4.4技術特征說明:
車體:無大粱整體車廂結構,全部采用玻璃纖維強化聚酯塑料制造,座椅為對面式排布,每側一排,每排12個座位。座椅下面布置發動機艙,油箱等機械部件,車廂地板同高度前后貫通,離地高度僅38cm。
車廂后部設有輪椅位一個。前后車門內開,助步臺隨門開啟自動伸縮,車內寬敞明亮,乘客上下方便自如,安全舒適。
動力:發動機功率130馬力,位于車體中部左側座椅下方,前后輪懸掛支架之間,其支架為雪橇式活動機構,修理和維修時可將發動機整體拉到車外進行。
傳動:通過傳動軸,萬向節,錐形齒輪帶動半軸,驅動左輪。齒輪箱既是機械機構又是懸掛機構。右輪配有類似機構,左右后輪通過萬向節軸和機構調節器配合。
制動:前后輪可選有鼓式制動器或盤式制動器,雙回路空氣制動。緊急和停車制動器控制后輪。同時也可預防制動空氣壓力不足,用鋼絲繩帶動杠桿凸輪控制制動器。
懸掛:空氣懸掛。平行四邊形結構,四輪獨立。每根軸都按車廂底部的形狀配置剛性支架操縱支撐。此裝置通過氣囊水平動作連接車體使車廂更加平穩。此裝置的特征是車體重心降低且不參與減震動作,僅用空氣就可使車體輕浮,車廂前后平順一致。四輪均配置伸縮式和液壓式減震器,雙重保證減震效果。
轉向:液壓助力器安裝在車廂整體大梁上,通過搖臂,拉桿,移位耦合器,萬能接頭等部件控制車輪。
電器:12伏電路系統(也可24伏),200AH電瓶。內部照明日光燈管。儀表盤,電氣控元件,大小燈,轉向燈,剎車燈等線路不知在車廂左側。
載重:最大載重不超過五噸,載客62人(24個座位,1個輪一位,37個站位)。總質量10噸。
外形尺寸:長X寬X高 8.25Mx2.5mX2.8m
4.4技術可行性分析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側置發動機客車的生產技術采用的大多是傳統成熟的生產工藝技術且其標準化程度高、匹配性強、生產工序簡單、勞動強度低,不需要大量場地、設備和人員,對生產工人的技術要求不高,在中國生產沒有技術難度并且非常適合中國的生產環境和條件。側置發動機客車的技術特征顯示其用低成本生產高技術等級的客車,非常適合中國發展的需要。目前中國同技術等級的八米客車(半低底盤)銷售價格在人民幣五十萬元以上。
五,經濟效益分析
5.1 單位成本分析(單位:人民幣元)
成本分析計算依據為日產車三臺,成本分攤為每臺單位成本,
5.1.1 原材料成本
a,聚酯、玻璃纖維、添加劑、粘接劑等化工原料:25,000
b,發動機、前后橋、變速箱、轉向機等機械總成:30,000
c,空氣懸掛系統:(進口) 20,000
d,座椅、燈光、空調、玻璃等裝飾材料及附件: 20,000
小計: 95,000
5.1.2直接生產成本
a,直接人工費用 3,000
b,廠房、場地租金: 500
c,水、電、氣等能源 100
小計: 3,600
5.1.3間接生產成本
a,間接人工費用: 300
b,運輸費用 300
c,倉儲保管費用 100
d,保安勤雜費用 100
e,職工福利費用 100
f,職工退休、醫療保險費用 300
h,不可預見費用 120
小計: 1,320
5.1.4管理費用
a,,國外專家費用 300
b, 國際差旅費用 300
c, 國內差旅費用 200
d, 通訊費用 150
e, 管理人員工資 500
f, 房租及辦公費用 100
g, 不可預見費用 150
小計 1,700
合計:單位成本/輛(日產三輛) 101,620.00
5.2固定成本(年)
5.2.1場地、廠房、辦公 (租) 600,000
5.2.2 水、電、氣(基本費) 10,000
5.2.3基本工資(50人X300元/人月) 180,000
5.2.4差旅費用(含國際) 500,000
5.2.5 工程技術費用(含國外專家) 500,000
5.2.6 辦公通訊費用 200,000
5.2.7 保安、勤雜、意外保險等費用 200,000
5.2.8 退休及醫療保險 200,000
5.2.9 財務成本(總投資額的年息3%) 600,000
5.2.10 折舊費(設備投資的25%) 100,000
5.2.11 不可預見費 10% 300,000
合計: 3,390.000.00
5.3 可變成本
5.3.1 原材料及外購總成 95,000
5.3.2 人工費 (直接、間接) 3,000
5.3.3 能源 100
5.3.4 不可預見費 1,000
合計: 99,100
5.4 銷售收入
5.4.1銷售價格 350,000/輛
根據市場調查,目前8米/9米高級傳統公交車的市場價格為70萬元人民幣,隨著中國國產化水平的提高,最終價格不會低于50萬元人民幣。而我們的產品與其比較技術級別相同,能源少20馬力,載客多二十人,價格按其價格的70%銷售,進入市場毫無競爭,故將產品銷售價格定位三十五萬元人民幣/輛。
5.4.2 年銷售收入 (1,000輛) 350,000,000.00
5.5盈虧平衡點(綜合稅率按20%計算)
5.5.1產量(3,390,000/350,000-99,100)X1.2 = 16.2輛
5.5.2 收入 16.2輛X350,000元/輛 = 5,670,000.00元
5.6 投資計劃
5.6.1 設備投資,組裝線、調試臺、、檢測中心等 500,000
5.6.2 技術投資 10,000,000
5.6.3 開辦費
a,樣車進口: 400,000
b,國產件試制: 200,000
c,定型鑒定和公告試驗: 300,000
d,組織生產: 100,000
小計: 1,000.000
5.6.4 流動資金 8,500.000
投資合計: 20,000.000.00
5.7 實施計劃
a,2003年5月前簽訂協議注冊公司
說明:該分析報告由黃英阿根廷馬迪奧羅公司黃英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