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前兩天張小濟先生找到我告知本次論壇的舉辦,我很高興,一聽到中國商用汽車出口論壇,感到令人非常興奮,我答應了到會來聽聽業界的聲音,同時很榮幸能夠做一個簡短的發言。
我在汽車行業干了20多年,對這個行業的發展特別關注。我在東風的時候,我們是1983年成立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獲得了外貿進出口權,這在全國企業當中可能是最早的。大約是84、85年,我們開展了一項出口工程,就是要把東風汽車買到美國。那次我們作了很多的準備,應該說是發動了第一次沖擊,但是最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失敗了,這個愿望始終沒有改變。
我記得在1984年初,老一代的汽車人,還有當時的二汽、南汽這些主要汽車廠家的領導、主要負責人在北京開會的時候,一些老同志說了很多另我們十分感動得話,他們就說我們這一代人干了一輩子汽車,如果在有生之年,沒有看到中國出口100萬輛汽車及真是有點死不瞑目。我想他們的愿望我們今天實現了,那么接下來的一個目標,應該把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我準備了一份文稿,在加入WTO指出,中國人包括中國政府,最為擔心遭到沖擊的產業,莫過于汽車工業,幾年過去了,實際的情況并不是那么糟糕,相反汽車整車出口,反而逐漸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個亮點,因此只要政策得當,中國汽車產業和很多其他產業一樣,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應當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前景報有信心。
在過去的較長時期,商用車一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主力,即便在入世之后,面對世界最強的競爭對手,在國內市場,國產品牌的商用車仍然牢牢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商用車在整車出口中發揮了先導作用。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2005年我們的商用車出口,大約11萬6千輛,比上一年,增長了92%,出口的金額接近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50%。而十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商用車出口前幾位的廠家,絕大部分都是擁有自主品牌自主技術的本土企業。這說明中國汽車企業不僅有能力自主技術創新,而且也有能力把有自主品牌和技術的產品推向世界,促進商用車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汽車以及產業鏈較長、產業帶動力強、產值高而成為各國工業化時期的重要帶頭產業,汽車工業也是中國實現工業化完成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隨著國內市場的國際化,在國內具有競爭力的商用車,應當在全球市場上有所建樹。我們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打開了一個缺口,盡管數量還不多,可能還會有反復,但通過商用車的出口,可以培育中國產品的知名度,開拓海外營銷渠道,培育具有國際營銷和服務經驗的人才,為汽車行業的全面進軍國際市場打好基礎。
看得出,中國有巨大的內需市場,可以共同生產和規模營銷,再加上中國低成本,又可以肯定的是汽車是中國具有巨大出口潛力的高價值產品,中國制造的汽車產品大批量出口國際市場決不是駭人聽聞的豪言壯語,而是必須爭取的目標,進來國內對中國汽車行業和汽車企業有很多非議,但是20年前,有誰能相信中國的家電能暢銷全球?十年前有誰能相信中國能成為高技術產品最大的出口國?如果把這些現象僅僅看作是一種偶然,我想那就錯了,實質上這是中國比較優勢的一種表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汽車和相關零部件實現進出口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中國的汽車企業準備好了嗎?相關的政府政策、金融部門準備好了嗎?在汽車行業,相比而言,商用車是中國技術品牌生產經營等方面基礎較好的領域,是比較有競爭力的部分,商用車應當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現行者、開拓者和領頭羊。汽車又是一個耗能影響環境和安全的高價值商品,對汽車金融銷售體系售后服務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汽車產品的出口,是企業全球化戰略指導下的戰略目標,必須以充分的市場研究和人才準備為基礎,汽車出口的區域選擇,營銷戰略技術準備,跨越標準和法規門檻,品牌戰略、銷售商的培育,服務網絡建設等等,都有很大的難度,需要較場時間的探索積累和準備,其中汽車出口的人才培育,是至關重要的,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的協調和出口企業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吸收摩托車等行業出口的經驗教訓,盡量避免把國內企業的低成本惡性競爭,進一步帶到國外去,最終自己把自己打到。
選擇這個時間舉辦商用車出口論壇,是個很有意義的日子:一方面商用車出口潛質比較好,但另一方面商用車出口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討,比如我們的出口市場過于分散,發達國家的市場還沒有打開,出口企業數量眾多,沒有形成規模,造成售后服務跟不上同時也留下了相互殘殺惡性競爭的隱患,因此通過論壇的形式,為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研究機構和媒體交流信息總結經驗,籌劃商用車出口的策略,這是很有必要的,我相信通過這種交流,還可以為政府引導和鼓勵企業更快地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決策的依據,我預祝2006中國商用車出口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