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零部件面臨外資品牌強力擠壓
40%的市場份額還能維持多久
在我國汽車市場進入千萬輛大關的時候,細細地看一下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狀況,不能不讓人感到有些失落。盡管沒有準確的統計,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處境日益窘迫。
我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汽車零部件市場全面放開,外商對進入我國汽車市場的戰略發生重大變化。在華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或合資的企業達到近1200家,他們利用我國對WTO的承諾,實施資本控制、市場壟斷、技術封鎖等措施。據統計,外資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經占到60%以上的份額。在轎車零部件行業,所占份額更大。有專家估計在80%以上。資料顯示,在高新和核心技術方面,如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關鍵領域,外資控制的市場份額高達90%。博世、電裝、德爾福、現代摩比斯等跨國企業在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在外資的擠壓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由于我國轎車整車產品很多是引進產品,隨之而來的是外資零部件供應商與之配套,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很難獲得發展和提高的機會,正在被排擠出合資品牌整車配套體系,只能向低檔次產品和社會市場尋求發展,其結果就是在行業中被日益邊緣化。
不久前,福田與康明斯合作成立國內最大汽車發動機企業。人們在高興之余,心頭也淡淡蒙上了一層陰影,在雄厚的外資和先進的技術面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能守住商用車市場這個傳統的配套領域嗎?
沒有最后的避難所
近幾年,自主品牌汽車頻頻走出海外,出口總量急劇上升,在法蘭克福、底特律、日內瓦等世界三大汽車展上,民族品牌汽車也是頻繁亮相,并引起了世界汽車領域的高度關注,有的甚至驚呼“狼來了”。殊不知,國內汽車行業95%的自主品牌依賴國外技術,整車由外國零部件組裝,自主研發的零部件正被吞噬。
隨著國內零部件采購量的激增和自主品牌整車廠實力提升,自主品牌整車廠與國際知名零部件供應商成立合資公司已成趨勢。譬如,奇瑞汽車一年內就分別牽手江森自控和阿文美馳兩家美國公司成立了針對不同產品的合資項目,而上汽和東風更是早早“聯姻”了偉世通。而活力日增的重慶汽車產業,正引起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強烈興趣。
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華爭建研發中心,博世在無錫建造的新研發和生產基地,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有限公司分別在05、07年在上海安亭建立了研發中心和電檢測實驗室。德國舍弗勒集團同樣把研發中心落戶上海。隨著各大跨國公司逐步把研發中心移至中國,他們不僅為整車合資企業提供研發和技術服務,而且把觸角伸向了本土整車企業。
上海某外資研發中心一位人士一語道破了玄機:“我們已開始為多家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提供設計解決方案和成套配件。”要快速進入中國配套市場,降低產品成本,必須實施本土化研發。
相比之下,國內自主零部件企業整體配套能力不強、專業化水平較低、自主開發系統集成能力薄弱、跟不上整車開發步伐的弱點就顯現出來了。與此同時,一個更明顯的現象暴露了跨國零部件公司的用心,那就是凡涉及關鍵零部件的投資項目,他們多數會采取獨資的方式。就2005年來說,約有40億美元的協議投資投向我國的零部件行業,其中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制動系統等關鍵總成和與此相關的項目投資占了投資總額的大頭。在2005年的零部件外商投資中,獨資企業的份額占到70%。其中以日本零部件企業為甚,在其33個投資項目中,只有5個選擇了合資方式,余下都選擇了獨資的方式,而且投資范圍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和較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向關鍵零部件轉變。
國家發改委曾在一份調查報告中發出警報:中國汽車企業已經“過度合資”了,對外資的依賴度已經超過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
維持現狀就是走向死亡
從去年汽零部件出口近300億美元、占我國汽車商品出口72%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狀態似乎還不錯。但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正淪為無足輕重的配角,其產品構成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中低檔產品。
一位業內人士曾感慨地說:“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面臨的潛在危機很大,有的甚至正在遭遇生存難題。”他對國內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狀況表示擔憂。
在汽車電子行業,中國的企業還是以學習模仿為主,我國汽車電子2/3還是以多媒體娛樂為主,就是因為容易學,而且安全認證成本低。而在一些核心領域,光測試就需要花好幾年,中國廠商一般都耗不起。在我國,幾乎沒有較大規模的汽車電子半導體廠商,國內整車供應商無論從市場份額還是技術能力上都與國際廠商有一定差距。據專家預測,國內汽車電子市場份額至少在900億元~1000億元,到2011年可達24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全球眾多汽車電子廠商的目光,西門子VDO、先鋒、建伍、阿爾派等世界巨頭紛紛瞄準中國市場,在中國投資建廠擴大規模。
在危機面前,我國零部件企業的狀況又如何呢?據了解,中國的零部件企業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類,肩負著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希望的民企,它們已經或正在逐步壯大,如萬向、福耀等。第二類,大型汽車集團旗下的零部件配套廠,依靠現有整車廠生存,其零部件直接供給整車廠。這類企業長年來習慣于整車廠計劃生產的模式,價格機制等各方面與外界市場有些脫軌。第三類,是原有的一些汽車零部件國有企業或地方集體企業。這些企業一般都屬于中型企業,由于多年的經營管理不善,成為被外資收購和兼并最好的對象。而第四類是以長江三角洲最為密集的汽車零部件小廠。這些小廠又分為兩類,一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是,質量沒有嚴格的保證,其產品常常被認為“假冒偽劣”,很難進入正規的發展軌道。另外一類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缺乏自己的品牌。這類企業,通常被業內稱為“貼牌戶”,沒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始終扮演著“來料加工廠”的角色。
如果中國零部件產業散亂差的局面得不到改變,這又如何去和國際大企業競爭?
以主角心態面對千萬輛汽車市場
我國汽配企業 團結才有力量
本刊主辦的汽車零部件行業論壇即將舉行
由我們主辦的汽車零部件行業論壇將于4月19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的主題為聯合起來共同發展。
即將舉行的2008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使我國汽車行業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今年,我國汽車市場將邁上千萬輛臺階同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汽車零部件行業論壇就是在這樣是背景下召開的。
在我國汽車產業中,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支撐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它要滿足整車生產的配套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可以說,汽車零部件強,整車產品就強。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60%被外資控制。我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依然以散、亂為特征,正逐步被擠出整車配套體系,在國內外中低檔汽車零配件市場生存,正日益被邊緣化,面臨生存危機。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作為此次論壇主辦方,本刊提出,我國自主零部件企業要聯合起來,通過信息共享,有序競爭,實現共同發展。為此,此次論壇特意邀請了我國汽車行業的專家和企業領導為我國零部件行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把握機遇超前決策
我國汽配企業要走合作發展道路
隨著國際上汽車行業實行零部件“全球采購”策略及跨國汽車企業推行本土化策略,國內市場將出現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專家預計,到201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國內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左右。
在這樣的市場上,中國本土汽車零配件企業又能從中分得幾杯羹呢?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表示,超前決策與國際市場機會的把握,是零部件企業所應關注的重點。
中國汽車行業專家陳光祖表示,我國的汽車市場優勢是任何國家所不可比擬的,發展也是不可阻擋的。我國要自覺和主動地把握好這一機遇,集中力量,以優勢彌補差距,把我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搞上去,這也成為汽車產業的頭等要務。他指出,汽車行業還要走出一個誤區:開發不是為了證明會開發,而是為了占領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目前來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整體競爭力呈下滑趨勢,由于“重主機、輕零部件”思想嚴重,滯后性成為了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我國現在要建立一個創新體制系統,這就需要市場的調節和政府的引導。國家應當建立相應的機制,使整車廠、零部件企業和政府能夠及時溝通、互動、協同作戰。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產業經濟博士后郭焱認為,建立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是解決零部件企業研發方向和研發動力非常有效的途徑。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有利于發展整車與零部件企業長期戰略伙伴關系的激勵政策,以實際行動支持零部件企業以及產學研之間聯合研發平臺的建立。零部件企業應該認識到,如果不進行新技術的聯合研發,企業的前景可能不容樂觀。因此,積極主動尋求與整車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以及建設公共技術聯合研發平臺,是企業首先應該做的事情。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陳華出任康明斯中國供應鏈、質量和信息技術執行總監[09-26]
- 成都客車森鵬電子共攜手 繪制海外綠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歐美市場 精進電動耀動2024漢諾威商用車展[09-26]
- 玉柴參加“與中國駐東盟經商參贊面對面”交流會[09-26]
- 北京祥龍公司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09-26]
- 媒體關注:從未勢能源看中國氫能企業的全球化之路[09-25]
- 盡顯“全天候”品質 歐輝BJ6105確實有點大不同 [09-25]
- 森鵬出海 領航商用車數智化轉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