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紅火競爭激烈 動力電池企業突圍路在何方?
市場紅火但競爭激烈
據韓國LG經濟研究院統計,目前鋰需求主要集中在移動電池和玻璃、潤滑油等市場,比重達85%,電動汽車和ESS能源備用系統的市場份額為15%。不過,預計到2025年電動汽車和ESS的鋰需求將增至60%。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僅在2015年鋰價就暴增了3倍以上。
而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到2024年儲能裝置市場規模有可能將會超過440億美元,而電池有望在其中占據大頭,特別是用在手機和電動汽車內的鋰電池。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2015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和應用市場,2015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產品銷售收入超過985億元,同比增長37.7%。面對前景可觀的巨大市場,中國各個層面都希望在鋰電池領域奮力掘金。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劉興江表示,在2015年,全球鋰電投資總規模在100億—12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日、韓、中、美等國。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日本松下和GS-Yuasa等公司在鋰離子電池上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50億美元。因此,雖然中國正在進行鋰電投資,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成為全球投資熱點,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目前國內鋰電池設備與國外設備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自動化程度和精度等方面。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高自動化的鋰電池設備將越來越受鋰電池廠家歡迎,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電芯廠。此外高精度、全自動化、智能化的鋰電池生產設備,使生產出的鋰電池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和批次穩定性。
從2014年底開始,國內動力電池已出現供不應求,動力電池企業盈利情況得到好轉。而國外動力電池企業,由于國際油價暴跌,新能源汽車增長緩慢,導致產能過剩、虧損嚴重。2015年三星SDI虧損2.9億美元,LG化學虧損0.87億美元。
而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是動力電池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曾經表示,“2015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受益最大的是電池企業。”
受“騙補”拖累
事實上,2015年以來得益于電動汽車的高速增長,我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日子過得都不錯。從2015年開始,鋰電池行業持續擴容。據高工鋰電統計,2016年上半年國內動力電池產量同比增長201%。鋰電池行業的上市公司實現了業績的高速增長。從中不難發現,鋰電池行業的快速發展與市場規模的擴大密切相關。
不過雖然電動汽車行業被長期看好,但短期內出現了不少問題,引發國家政策的大調整,進而波及整個產業鏈企業。其中一個較為嚴重的影響在高工鋰電市場調研員魏文柱看來就是上游產業鏈的企業將面臨資金鏈持續承壓的風險,“補貼遲遲沒有下發到相關車企,動力電池企業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回款困難。”魏文柱說道。
2016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量在補貼退坡、清查騙補等影響下,同比大幅低于預期。中汽協的數據顯示,1月至9月新能源汽車銷售同比增長100.6%,而去年銷量同比增加3.4倍。賽迪顧問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吳輝預計,全年銷量約為40萬輛。
超威創元總經理孫延先也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從整個鋰電行業來看,目前鋰電企業的回款有略微好轉但整體表現并不明顯,這種情況還要持續多久尚無法判斷。事實上,今年三季度,狂飆突進的鋰電池行業隨著需求下降也已進入調整期。
動力電池企業突圍路在何方?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動自行車也告別了高增長,進入了平緩增長的區間,鋰電池行業同樣受到波及,加之新能源車騙補對于上游動力電池企業的影響,動力電池企業發展也似乎到了拐點時期。
不過,拐點往往預示著行業分化機遇期的到來。國家能源局電力安全監管司司長童光毅在會上表示,鋰電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從能源的角度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儲能。因此面對經濟形勢的變化需要發展思路的調整來應對。
在中國動力電池方面,卞曙光預計,到2020年是技術的第一階段,主要是新型鋰電池的開發,能量密度的提升,動力電池要實現智能化制造;到2025年,中國要在新型電機技術方面要取得顯著進展,使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培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公司;到2030年,動力電池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電池單體能量的提高,新型材料的應用等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而此次將會議選擇在湖州召開,正是看中了湖州作為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試點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域內涵蓋天能、超威、微宏等國內多家知名電池企業的行業地位。按照規劃,到2020年,湖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人民幣。
位于湖州長興縣的天能集團2016年啟動并強力推進企業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應對市場隨時可能的變化,重頭戲就是天能集團適時推出了“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研發成果產業化”這一“三化戰略”來尋求發展空間的擴增。
一方面公司堅決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另一方面,通過機器換人、智能制造等手段,提高企業的自動化水平。為此,近年來,天能集團不再新增和擴大產能,轉而全面加強在研發、技改、環保上的投入。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天能集團新擴增的產能都是按照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來設計生產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上半年,天能動力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2.76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占比突破了3%,在全行業處于領先水平。
同樣在產業鏈上深耕細作的還有超威集團,近些年超威沿著從動力電池到動力系統,再到電動汽車整車;從做儲能電池到儲能站、儲能系統兩條路徑,最終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了對能源的高效管理和應用。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陳華出任康明斯中國供應鏈、質量和信息技術執行總監[09-26]
- 成都客車森鵬電子共攜手 繪制海外綠色交通新篇章[09-26]
- 逐鹿歐美市場 精進電動耀動2024漢諾威商用車展[09-26]
- 玉柴參加“與中國駐東盟經商參贊面對面”交流會[09-26]
- 北京祥龍公司與寧德時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09-26]
- 媒體關注:從未勢能源看中國氫能企業的全球化之路[09-25]
- 盡顯“全天候”品質 歐輝BJ6105確實有點大不同 [09-25]
- 森鵬出海 領航商用車數智化轉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