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氣制動的使用及故障排除
排氣制動裝置由排氣制動按鈕閥、廢氣工作缸、排氣制動蝶閥、停油氣缸組成。排氣制動操縱方便,簡單有效。在冰雪及較滑的泥水路面行駛時,使用排氣制動,可以減少側滑;在下長坡時,使用排氣制動可以減少行車制動的次數,降低制動鼓的溫升,提高制動的可靠性。使用排氣制動時,能減少發動機油料的供給以至斷油,能節省燃料。
排氣制動是采用關閉發動機排氣通道的辦法,使發動機活塞在排氣行程時,受氣體的反壓力,阻止發動機的運轉而產生制動作用,從而達到控制車速的目的。駕駛員使用排氣制動時,用腳踩駕駛室底板上左下方的排氣制動按鈕閥,按鈕閥受力打開氣的通道,壓縮空氣進入廢氣工作缸。廢氣工作缸活塞受壓縮空氣的壓力移動,帶動推桿,推桿帶動排氣制動蝶閥,蝶閥轉動將排氣管堵死。同時壓縮空氣在按鈕閥打開同時也進入停油氣缸,停油氣缸的活塞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移動,推桿通過聯動機構帶動調速器柄,使油料停止供應。由于排氣管堵死,發動機停止排氣,燃料供應中斷,排氣管中的壓力升至0.3~0.4MPa。發動機活塞在工作中的排氣行程必須克服此壓力,因而大大增加了發動機制動的功率。故當采用排氣制動時,發動機活塞在發動機排氣行程時,活塞受氣體的反壓力,經過曲軸和傳動系傳至車輪,增加了車輪的轉動阻力,降低了車速。
當排氣歧管內壓力達到一定的值后,會克服氣門彈簧的阻力,打開排氣門,壓縮空氣進入氣缸,由進氣管排出,以保證排氣歧管內的壓力不會繼續升高。此時發動機會發出一種較特殊的聲音,此聲音對發動機無害。有的駕駛員認為采用排氣制動對發動機有害,這種看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在采用排氣制動時,由于停止了燃油的供給,發動機實質上變為一臺空壓機,來消耗能量控制車速。雖然停止發動機燃油的供給,但發動機潤滑、冷卻系統在正常的工作,只是由輸出能量,變為消耗能量,對發動機無害。操作時,應注意排氣制動裝置各部件的完好,如果有損壞,應修理或更換。
在下大坡或下山行駛中,變速器應選用合適的檔位,一般選用5、6檔,這樣可以防止發動機轉速過高出現發動機損壞的故障。使用排氣制動時,不能掛空檔,也不允許分離離合器,否則排氣制動無效,還會出現行車事故。
排氣制動在使用中易出現以下故障:
(1)排氣制動頂桿帽不能回位,按鈕閥踩不下去。由于頂桿不回位,廢氣工作缸進氣,造成發動機工作不良。此故障主要由于按鈕閥頂桿和殼體間有臟物卡死,拆下按鈕閥清洗,即可排除。
(2)踩下排氣制動按鈕閥,頂桿帽和閥體間有大量氣體排出,由于漏氣使廢氣工作缸進氣不足,排氣制動不起作用。這主要是按鈕閥內O形密封圈損壞,換密封圈即可。
(3)廢氣工作缸不回位,造成排氣制動蝶閥蝶芯部分起作用,堵塞排氣管,使發動機工作不良。此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廢氣工作缸推桿潤滑不良,有卡滯。說明廢氣工作缸內有污物。拆下廢氣工作缸,在缸筒內、活塞上涂上工業凡士林即可排除,閥芯軸斷裂也會出現此故障。
(4)廢氣工作缸漏氣,排氣制動不起作用。主要是廢氣工作缸活塞皮碗損壞,更換即可。
(5)踩下按鈕閥,廢氣工作缸不工作。主要是管線破裂漏氣,按鈕閥損壞。如果按鈕閥損壞,要予以更換。
(6)踩下按鈕閥,發動機工作冒煙大,油料不減少。這主要是停油氣缸管線或聯動機構損壞、停油氣缸損壞。檢修管線及聯動機構。停油氣缸不工作應予以更換。
(7)發動機工作不正常,加速性能差,油耗高。這一故障反應到排氣制動上主要是排氣制動蝶閥轉位,將排氣管部分堵死;或廢氣工作缸和蝶閥連接脫開,蝶閥轉位。
檢修聯動機構,使發動機正常工作時,蝶閥在全開的位置。
利用排氣制動,可以減少行車制動的次數,降低制動鼓的溫升,能提高制動的可靠性,節省油料,請廣大駕駛人員根據路況,靈活運用。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