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退坡 智能升級 新能源客車產業鏈政策支持新導向
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已成為全球汽車行業大勢所趨,國家從頂層出發,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實施兩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及關聯配套產業得到了極大的實惠,2017年6月7日—13日,工信部發布了“2017年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擬立項項目公示”。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發布2017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資金工作指南的通知》,共有165個項目入選,與“2016年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相比,2017年的項目總數量僅增長了21個,但就“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聯項目數量而言,2017年在2016年基礎上卻增長了16個之多。增幅之大,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行業。
此外,據客車網統計,2017年智能制造“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最搶眼之處在于,關聯項目較為集中地體現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系統、輕量化材料三個方面,具體數據如下:
動力電池方面
2016年動力電池共有三個項目,分別是:
2017年動力電池共有14個項目,分別是:
據客車網分析,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在2016年受國家政策、技術路線、市場需求、企業產能等多重刺激,形成爆發式增長,因此2016年到2017年相關技術和制造上馬項目增幅較大。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些項目在正負極材料、生產工藝、技術路線、產能、單體和電池組方面均有涉及。數字化工廠和工業4.0智能化制造能力提升得到大幅度的支持以確保動力電池的產品質量一致性和安全與技術可追索性,全面提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就公示的企業而言,2017年立項的企業有客車行業熟知的青海時代(寧德時代新能源青海工廠)、天津力神、微宏動力等,已經在客車動力電池方面耕耘多年,是被行業認可的主流品牌。
青海時代現象體現了動力電池生產接近原材料富集地區,以及產業梯度轉移以緩解隨著補貼推出而導致的日益增加的成本壓力。
其他企業中,有從事正極材料的杉杉、巴莫,從事負極材料的綠草地鎂基,從事隔膜研發生產的樂凱膠片,還有專門從事Pack電池的欣旺達,以及研發錳酸鋰電池的孚能科技。
金泉新材料屬于億緯鋰能旗下、湖南科霸屬于科力遠旗下、江蘇富朗特屬于雙登集團,都是屬于動力電池或相關行業。
浙江天能前身主營電動自行車電池,多氟多的集團主業是化工原材料,樂凱利用的是膠卷、相紙行業積累了成膜、涂布技術。
但上圖中也有因為看好產業前景,加入到這個行業重來的:比如兩次上榜的杉杉,原來為知名服裝品牌,從1999年開始轉型動力電池;比如2011年成立的陜西德飛,其集團母公司陜西鴻基集團主業為地產和園林。
數量增加,產能增加,固然都是好事,但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高端材料基礎研究,以及電池一致性、可靠性和系統管理技術等方面仍有待提高,這些方面重要性也應建立在能量密度和企業產能之上。
驅動系統方面
2016年驅動系統方面共四項,分別是:
這當中,國內老牌發動機企業濰柴動力仍舊以柴油機發動機來立項,而新晉新能源行業的浙江臥龍電器雖然同樣是靠電機起家,但涉獵到房地產等諸多領域,只有江蘇綠控傳動一直為新能源客車做配套供應(昆明云動以農用車柴油機為主,略過)。
2017年動力系統方面共12項,分別是:
從上面兩張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無論從申報的地區和申報的企業來看,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充分說明驅動系統的競爭逐步從技術競爭轉變到制造能力的競爭,成本與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市場競爭屬性也預示著從藍海向紅海的轉變??蛙嚲W分析認為,具體有如下變化:
1.數量上翻了兩番:國家政策微言大義,但《中國制造202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部分關于汽車動力系統卻詳細表述為“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而且在立項和審批方面給予很大空間,這無疑是對行業最大的扶持。
2.地區覆蓋面延展:2016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僅僅布局于江浙和山東(昆明云動忽略),而2017年卻覆蓋到了10個省市,這說明除了國家重視、行業重視、企業重視之外,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門也格外重視。
3.企業參與規模放大:安徽華菱、長安汽車兩家車企直接承攬相關項目不說,長安汽車旗下子公司四川建安、上汽旗下上汽變速器也有立項,還有央企背景的重慶集誠、橫店集團旗下的浙江聯宜、濰柴旗下的揚州公司;此外安徽合力、江西特種電機等都是主板上市的大型電機企業,說明行業熱度已經升溫,企業競爭日益激烈。
4.涉及產品種類豐富:與2016年相比,2017年立項涉及的驅動電機、變速器以及相關產品更詳細更豐富,而且立項也向綜合化、系統化、輕量化,以及新能源方面傾斜。各傳統發動機和變速器企業,紛紛在“高效節能”和“輕量化”方面下足功夫。
關于輕量化方面
2016年沒有明確提及“輕量化”的申請項目,僅有三項鋁合金項目涉及車輪、輪轂和汽車鑄件。
2017年有12項直接涉及汽車行業輕量化,分別是:
眾所周知,輕量化技術升級是為了讓汽車壽命最大化,還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消除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隨著汽車制造業在中國工業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受新能源汽車發展大潮的影響,人們越來越了解到汽車輕量化的重要性,而關于輕量化的研發生產也不再僅限于輕量化材料,而是迅速滲透到汽車的各個部件,并且很快反映在國家智能化制造項目的申報上。
很難想象,這種自下而上的變化僅僅只需要一年的時間。
上表2017年12家企業當中,簡單提及零部件“輕量化”的為兩家企業,而更多的企業明確解析具體到汽車車身、覆蓋件、壓鑄件、、輪轂軸承、發動機、車輪、變速器齒輪、底盤及相關動力系統等具體部件,這對后續想要申報類似項目的企業,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2016年獲得9000萬專項補助資金的濰柴,不再提自己的“高端柴油機”,而是開始打造“輕量化發動機”。
正如上面提到的地產企業進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有著央企背景的中復神鷹碳纖維,原本不應該列入上表,但客車網發現,該公司在2016年推出了輕量化的碳纖維智能機器人電子驅動車,并且這家以前在交通領域僅僅只是有間生產碳纖維自行車公司,新版的集團業務簡介中赫然出現了“新能源汽車”的字樣。
相信這不是孤例。在國內眾多大型名優企業中,發現并打算或已經開始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將會越來越多。
其他方面
在2016年的申報項目中,有四項事關整車智能化制造,引起客車行業注意的是,其中有兩項是由客車企業直接申報的客車智能制造項目,分別是中車的新能源客車柔性制造智能化生產,和中通客車的基于產品定制化背景下的客車智能制造,但2017年類似項目卻一個都沒有,具體請參考下表。
結語:
《中國制造2025》提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技術創新,智能制造,這應該是中國客車產業鏈迎來的新的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未來競爭進一步加劇已經不可避免,面臨機遇和挑戰,希望所有行業把握機會,跟蹤市場,放眼未來,遵循長遠發展規律,讓中國客車能在智能升級的黃金時期再創輝煌。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李小鵬在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全體會議上作主旨講話[09-26]
- 城市公交停車(保)場安全生產管理規定[09-13]
- 如何運用乘客與市場調查優化公交線路運營[09-11]
-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與運營實踐[08-19]
- 中小城市公交線網優化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需求及優化策略[08-16]
- 城市公交行業駕駛員心理健康調查及對策建議[08-08]
- 城市公交企業如何開展安全隱患排查?[08-06]
- 城市公交企業基層班組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