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跨國公司來說,新興市場的誘惑力到底在哪里?
跨國企業將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重心,向新興市場轉移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現如今,受到發達經濟體下行風險影響,他們似乎更認準了新興國家人才和技術的后發優勢,更加看好其產品市場潛能。而中國市場則是一個不二之選。
作為一家提供持久耐用和節能工程解決方案的美國老牌制造企業, ITT公司前不久宣稱:“為擴大剎車系統相關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兩年內,公司將在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投資1000萬美元,成立研發中心,履行公司加大在華投資力度的承諾”。ITT對外宣布追加對剎車系統產品研發的投資,和我國發布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僅僅是相隔不到一個月。近日,ITT首席執行官兼總裁Denise Romos一行在京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采訪。
與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保持同步
科技日報:
發改委和商務部近日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新目錄增加了鼓勵類條目,減少了限制類和禁止類條目。其中,新目錄將高端制造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目錄在ITT公司制定發展戰略時是否發揮了指導性作用?ITT的商業計劃是什么?
洛丹青:
我們對“外商投資目錄”的修訂十分關注,也非常高興看到新版目錄里的一些變化。實際上,我們感到非常激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ITT所提供的高精尖的工程制造類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恰恰能夠跟中國政府提出來的產業發展方向相吻合。
目前ITT涉獵的業務已經覆蓋到航空航天、汽車、軌道交通、礦山、石油石化和傳統工業流程等多個領域,我們從事的業務實際上都是和政府導向相一致的。而且,由于ITT的業務屬性,我們對來自新興市場的政策信號非常敏感。可以肯定的說,ITT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政府策略是高度合拍的,這也是ITT發展藍圖的魅力所在。
科技日報:
ITT在中國的投融資、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的計劃是什么?
洛丹青:
實際上,ITT在中國的投資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投資所拉動的產品技術開發和生產線本土化進程,都令人欣慰。目前,ITT在中國已經具備相當的發展潛力。
比如說在深圳,ITT公司擁有一個具有10年歷史的生產工廠。而且,從技術研發投入和經濟規模上,ITT在深圳的工廠現在還在持續擴大。又比如說,ITT在江蘇省無錫市已創建生產和研發的綜合實體,并馬上要追加1000萬美金的投入。剎車片襯片項目和科尼品牌的減震器項目都已經在無錫上馬。實際上,在過去的4到5 年里,ITT已做出了大規模的投入。在無錫,ITT建設的控制技術和運動技術生產線,都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
除此以外,ITT在上海有另外一家工廠。我們在上海和中石化合作,擁有一家有近15年歷史的合資企業。這里生產“高質泵”品牌的工業用泵,用于石油石化系統,這類產品可以為煉化沉降環節提供“泵送系統”。我們認為,ITT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基礎良好且前景可觀。
政策連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日前公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根據新目錄的要求,我國將鼓勵外商投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層次和水平,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新目錄還在鼓勵類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系統設備等條目,取消了新能源發電設備條目的股比要求。
ITT:看好電動汽車產業
科技日報:
對一些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人才培養和技術標準制定的問題,ITT有沒有一些經驗,可以拿出來分享?
Bill Talyor:
ITT一直非常關注并看好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歐洲、北美、日本在電動汽車領域采取的標準是不一樣的。而電動汽車技術的演進是非常快的,比如電池技術、電容配送技術,可以說,所有和電動汽車產業相關的技術和產品,實際上都是在快速的演進和更新換代。
舉例說,美國電動汽車產業中的一些關鍵技術有的看似比較固定和成型,但是,美國很多汽車廠商,包括設備供應商,都還在投入大量資源改進電動汽車技術。其實歐洲也是同樣的情況,相信在中國一定也是這樣。
接著剛才的來講,其實,在整個電動汽車產業鏈當中,每一個技術環節的更新和演進都是圍繞客戶需求進行的。那么,北美的客戶普遍又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呢?比如說,希望電池只需要比較短的充電時間,充電后汽車行駛的距離能更長。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第一,電動汽車產業整體正處在高速演變的過程當中;第二,無論身處電動汽車產業鏈當中的哪一個環節,各方應該保持一定的靈活度和耐心,關注電動汽車產業的變化和發展;第三,人才是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電動汽車的性質決定了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必須是具有極高的專業水準。具有非常專業的技術和豐富經驗的人才,才能從事電動汽車的研究和開發。但目前,電動汽車領域的人才在全球各地都普遍緊俏。
科技日報:
ITT是怎樣做的?
Bill Talyor:
在電動汽車領域,ITT吸納人才主要參考兩個標準:第一,是看有沒有汽車領域的工作經驗;第二,是看有沒有電子行業的工作經驗和知識。
科技日報:在電動汽車領域,ITT有沒有比較優勢?
Bill Talyor:
ITT的技術核心,就是用在電動汽車上的。包括電池充電和汽車本身的連接元件。這些連接元件的設計、生產,無論是從材料的角度還是性能和穩定性的角度上講,都是ITT的專長所在。特別是接電端子(Electric Contact)更是ITT的技術優勢所在,主要體現在電流保持和儲電過程的性能指標上。
政策連接:
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2010年—2015年實現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開展以小型電動汽車為代表的純電驅動汽車大規模商業化示范;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小規模示范考核;攻克深度機電耦合、新型電機驅動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發以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下一代純電驅動動力系統平臺。為實現電動汽車規模產業化尤其是純電驅動汽車銷量達到同類車型總銷量1%左右的重要門檻提供科技支撐。在此階段,開展以能量型鋰離子動力電池為重點,電池模塊化為核心的動力電池全方位技術創新,實現我國車用動力電池大規模產業化突破。到2015年左右,在20個以上示范城市和周邊區域建成由40萬個充電樁、2000個充換電站構成的網絡化供電體系,滿足電動汽車大規模商業化示范能源供給需求。
國際合作機制或將植根本土產業
科技日報:
目前,我國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所掌握的技術,在國內外已經取得了大量專利授權。ITT在中國是否曾有過技術合作?未來有什么計劃?
齊潤生:
技術合作將會建立在與ITT公司發展產業鏈相契合的基礎之上。實際上,ITT對此的態度是開放的。我們在中國所做的4個業務領域,之所以能夠滿足客戶需求,正是因為ITT在新興市場具有本土化研發和創新的目標,而很多時候這一目標的實現,是由新興市場本土的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工作人員共同完成的。比如說,在電子互聯業務領域,就在中國深圳,ITT已經能夠和公司供應商、公司客戶共同合作進行產品測試。另外,在剛才所提到江蘇無錫的研發生產綜合體,ITT會繼續培養本土的研發人員。
如果說合作形式,技術合作是一種可能性。我們對合作會保持一種開放態度。但是,ITT會迅速判斷合作機制建立后的市場效果,比如說發展的速度和健康度,據此ITT會再做出進一步的決定。
科技日報:
中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啟動了多個國家科技計劃,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了深遠影響。2011年我國頒布實施《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對“十二五”國際科技合作做出部署,明確要求繼續大力提升科技開放與合作水平。
齊潤生:
傳統意義上講,ITT不是一個標準的研發為主導的企業。ITT的成長模式和商業模式是以客戶需求和自己的應用為主導的。一直以來,按照客戶需求,ITT不斷為它們提供高精尖的工程制造類產品的解決方案。
但無論如何,對于新的觀點、新的政府倡議,我們都會持開放態度。目前,基本上來看,ITT依舊是以客戶導向為主的公司,但是具體到ITT的解決方案,政府和有關部門實際上都是ITT的客戶。
政策連接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鼓勵國內研發機構與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支持國外高水平科學家來華開展合作研究,支持國內優秀科研人員到國外開展合作研究與接受培訓。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開展研發外包業務。支持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設立境外研發機構。逐步加大國家科技計劃的開放力度。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區域科技合作中心和合作示范園區建設,培育一批從事國際技術轉移業務的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推動民間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支持國際學術組織、跨國公司和國外研發機構在華建立總部或分支機構。
把研發成果商用 加大投入培養人才
科技日報:
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近年來,通過促進科技與金融相結合等政策舉措,高新技術企業在我國的科技創新環境得以不斷優化。在這種環境中,圍繞技術和產品開發,ITT公司在中國將實施的投融資策略是什么?
齊潤生:
把研發成果快速商用,這是ITT目前在中國首先要做的事。這也可以說是ITT成長和發展的一個模式。比如說,在和比亞迪的合作項目中,ITT在引入優質的工程技術團隊的基礎上,主要對人才培養加大投資力度。當然,為了加強研發力量,生產線、生產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會同時跟進,以此滿足客戶需求。我要說的是,政府的導向和客戶的需求,這兩點是最終決定ITT發展方向的兩條準則。
科技日報:
之前接觸過美國上市公司的一些CEO曾表示,新興市場的政策對他們企業發展的影響并不是很大,ITT公司對于中國的政策信號似乎卻是非常敏感。
齊潤生:
發展速度是中國給我最深的一個印象,比如說十二個五年規劃。隨著每一個5年規劃的出臺和實施,經濟發展的高速度給我帶來的印象尤為深刻。在我到過的其他一些國家,他們雖然有很多好的主意和方向,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難以得到實施。然而,中國的這種高速和效率,對ITT來講也是一種挑戰。這使ITT必須要以更快的速度做出反應,來應對政府行業政策導向的變化。
舉個例子,拿人才需求這一點來說,由于新興市場高速度發展,ITT身處其中會面臨挑戰和某種意義上的困難:我們需要找到大量適合工程類,制造業的人才,來幫助ITT更好的應對客戶需求。在中國,我感到這一點確實是ITT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之一。
洛丹青:
的確,我們對政策非常的敏感,并且反應迅速也會非常快。實際上,這是ITT自己所在的行業特點和企業特性所決定的。ITT生產的高精尖的工程制造類產品,為客戶提供至關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一線關鍵部件。這些產品如果一旦出現問題,將造成巨大的成本損失。ITT的產品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關注政府的各項規章、地方法律、國家法律,以及客戶需求。
比如說,ITT會密切關注地方政府,了解他們目前最關注的問題。舉個例子,在人才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就曾向ITT提到:區域的經濟發展正在從引資到引智轉變,政府會把目光逐漸轉移到提升地區人才素質的方向上來。那么,ITT就會在這一地區研發人才、本地工程師的培養方面,加大投入。因為,其實這樣做,也正會對ITT公司發展有好處。為什么呢?更好的貼近客戶的需求,才能使公司在中國更好的成長、更快的成熟。我們認為,跟政府的政策導向保持一致,才能幫助ITT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不僅是在中國,在全球只要是有ITT的生產廠,在有ITT的產品和員工出現的地方,ITT的定位都是希望能夠讓當地政府和我們所在的社區看到ITT公司的價值。
政策連接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激勵企業大幅增加研發投入,促進全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科技創新。完善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建立多渠道科技融資體系。加快發展服務科技創新的新型金融服務機構,積極探索支持科技創新的融資方式。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高新區內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代辦系統,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深化科技保險工作,加快發展科技擔保等金融中介服務。促進科技型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