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汽車產品競相出口 跨國巨頭戰略轉變
“哪里有市場,就在哪里生產。”這句被汽車界廣為實踐的話已悄然出現轉變——諸多跨國汽車巨頭開始通過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加速從中國向海外新興市場出口的步伐,從而一改過去在銷售地生產的傳統做法。
合資企業紛紛布局海外市場
本月初,400輛驪威和500輛軒逸轎車將陸續揚風起航運往埃及。事實上,目前合資企業的整車批量出口對于國內汽車行業來說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早在東風日產涉足國際市場之時,許多合資企業也已做出了嘗試。
幾年前,上海大眾POLO出口澳大利亞;上海通用向烏克蘭出口近1萬輛雪佛蘭樂風,將別克君越散件銷往中國臺灣、雪佛蘭樂騁出口至俄羅斯;2005年6月,150輛本田JAZZ轎車從廣州新沙港裝船運往歐洲,本田中國與廣汽集團和東風集團合資建設的出口基地正式拉開了批量出口的序幕。
產能過剩加速推進出口計劃
對于合資企業開始熱衷于出口,業內有關人士表示理解,畢竟目前汽車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約70%。一些汽車生產企業為了更充分地利用產能,開始加大對海外市場的關注。
與前幾年超過20%的高增長速度相比,今年,受到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整體影響,國內車市的低迷使得汽車廠家少了許多興奮和期待,尤其是在7、8月份跌入了銷量低谷。不利的市場預期始終飄蕩在車市的上空。國內汽車廠商的市場份額搶奪戰已經愈演愈烈。銷量增速放緩的同時,國內汽車企業的產能仍在不斷擴大。如何消化過剩的產能?海外市場無疑是汽車廠商瞄準的最大一塊蛋糕。對于下半年車市不樂觀的預期不僅使自主品牌紛紛走向海外“淘金”,國內的合資企業也逐漸將眼光瞄準國際市場。
進軍海外,無疑是解決許多車企上半年遠遠未完成的銷量計劃、巨大的庫存壓力和增長的采購成本帶來的一系列發展生存問題的可取之道,而從長遠看,開拓國際領域則是中國汽車產業順應全球汽車產業轉移大勢、振興我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因此,大力拓展海外,搶占全球資源的優勢或許將成為國內合資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跨國巨頭重新考慮中國市場定位
實際上,從2005年開始,包括大眾、通用汽車、本田汽車以及現在的日產汽車在內,都開始把中國合資工廠或者生產基地的車型納入全球銷售體系中,補充這些跨國公司的海外市場空缺,這意味著包括外資公司在內的汽車巨頭正在重新考慮中國市場的定位。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由于持續的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攀升,作為全球制造基地的比較優勢在不斷降低,但是隨著合資合作的深入,中國的制造水平和人才儲備更豐富也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中國產汽車的出口,不僅意味著中國制造的汽車品質達到全球汽車業的標準,同時也意味著外資汽車巨頭不再把中國視為一個簡單的制造基地,而是承擔著推進跨國汽車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角色。跨國汽車巨頭在中國的戰略轉變,不僅會改變中國汽車制造業的現狀,同時也會日益改變全球汽車業的競爭格局。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比亞迪向烏拉圭電動公交運營商交付100臺12米純電大巴[09-24]
- 海外一線堅守者,點亮世界“安凱紅”[09-14]
- 搭載先進動力系統 比亞迪匈牙利工廠第700臺純電動大巴下線[08-30]
- 繪就交通新畫卷 亞星客車成功交付坦桑尼亞[08-29]
- 行業觀察|國產新能源客車是否受歐盟電動汽車關稅新政影響?[08-28]
- 節能環保至上 金旅客車緣何收獲北歐客商點贊?[08-27]
- 產品推介+現場簽約 中通客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墨西哥)舉行 [08-23]
- 中車電動達喀爾項目:成功是我們拼搏出來的丨企業文化故事④[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