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車點單生產遭遇“2012”?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兩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和注冊登記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著重指出:嚴禁客車“點單式”生產,加強對道路車輛生產一致性的監督管理。
新政如果順利實施,勢必對客車行業帶來“顛覆性”效應,行業默認多年的“點單”將壽終正寢,對客車行業制作水平的也將是前所未有的考驗。新政能否給現存的106家客車生產企業帶來“2012”式的危機,新的產業格局是否會應運而生?
點單被明令杜絕——行業潛規則遭遇國家政策制止
《通知》強調了客車生產的一致性,嚴格杜絕指定特定生產企業和供應商的“點單”生產方式,并針對客車安全性提出了兩條具體要求。
其一,自2011年1月1日起,新申報《公告》的臥鋪客車應裝備符合標準規定的緩速器、限速裝置、防抱死制動系統和汽車行駛記錄儀,車身應為全承載整體式框架結構,所有車輪均為無內胎子午線輪胎,且前輪制動系統應裝配盤式制動器,發動機后置的臥鋪客車還應裝配發動機艙自動滅火裝置。新出廠長途客車和旅游客車必須按規定裝配汽車行駛記錄儀。
其二,客車,特別是公交客車生產企業在更換或調整涉及安全、環保等性能的總成、部件時,要嚴格按照“同一型式判定”和“同一型號判定”的原則,開展產品設計、申報和生產,不得擅自更換總成、部件。
點單現象的由來——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的民族工業底子薄、起步晚,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國內客車制造業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而運輸業的發展卻隨著國民經濟的復蘇而快速膨脹。需求的急劇擴展與供給的短缺造成了客車零部件產品集中度較高。同時,客運企業經過數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實際使用摸索到了自己信賴的配件產品,形成了“發動機除了誰家的某型號外別的不買,變速箱要買某品牌的……”等傳統觀念。“實踐出真知”,客運企業依此作為出發點,各個配件只買自己知道的、信賴的產品。
除了能買到信賴的產品外,“點單”還解決了客運企業維修所需備件的庫存管理、維修技術等難題。天馬旅行社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了客運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企業如果按照客車生產企業的設計買進不同廠家、不同批次的產品,就會有五花八門的配件產品。而每種型號的配件都至少需要一個備件以備不時之需,這樣庫存管理成本將會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眾多型號的配件產品不利于日常管理,對維修人員的技術要求也有所提高。
客運企業的需求是市場的主體,尤其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下,如果不按照客戶的需求來生產產品,那生產的只能是“物品”而不會成為“商品”,無人問津。因此,點單成了客車行業盡人皆知的潛規則,并呈現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趨勢。一位客車生產企業的銷售代表曾經告訴記者,某客運企業所點的“單”細致得令人吃驚:從發動機、變速箱等主要配件到車窗玻璃、車內座椅等一應俱全,長達數十頁的“單子”明確標明了各個配件要求用什么品牌,而這些配件是否相互匹配、放在一起是否會發揮各自最大的功效則沒有考慮。
點單的危害——危害乘客生命安全,危及行業健康發展
客車生產不只是各個配件簡單的疊加,而是要讓這些配件之間要相互協調,只有如此才能發揮出整體的力量。如今,每一款合格的產品都要經過兩重嚴格的檢驗,一是客車企業在設計之初詳細的檢測,諸如側翻試驗、動力匹配測試、剎車制動性能測試,還要計算動力輸出比、比功率等技術參數;二是國家質量檢驗部門的嚴格把關,只有符合國家相關技術規定,諸如生產質量標準、客車等級分類標準的產品,才能順利走下生產線。而“點單”生產卻失去了這兩層保護層,導致產品匹配不合理,輕則動力不足,重則釀成交通事故。更為普遍的現象是“領導點單,維修人員犯難”。客運企業負責人點完“單”后,客車生產廠家按要求組裝出產品,結果維修人員卻發現布局不合理、拆卸不方便、費時費力等現象已經屢見不鮮。
點單生產也給客車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客運企業“點單”的模式將削弱客車生產企業在新產品研發上的動力:既然客戶要求了具體的配置,那就沒必要再投資開發新產品了,這種可怕的惡性循環將給客車行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也給競爭對手提供了可乘之機。另外,眾多客運企業只把購買目標鎖定在已知的產品型號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五年前處于領先地位的技術已經不再具有優勢,而客運企業還是選擇老技術,這無疑將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造成極大的阻力。
點單的解決之道——專業問題交給專業人士解決
如果說點單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以前客車生產企業的組裝能力、匹配能力不足的背景下,那么這個背景已經隨著客車制造業的飛速發展而不復存在。當前客車生產企業的裝備匹配能力已經在專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匹配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客運企業。現在,我國的客車產品不僅占據了國內市場,而且還大批量遠銷海外,甚至在工業水平全球領先的歐洲市場也有一席之地。
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行業的進步。尤其在新一輪的新能源客車發展熱潮中,我國客車行業在政策的扶持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些成績無不表明我國客車企業的生產模式已經走上專業化發展道路。因此,客車產品設計這樣的專業問題應該交給生產企業去做,客運企業只要提出預期的要求即可。不難發現,在生產企業提供的配置單中,主要核心部件均有多種選擇,客運企業可以在這一范圍內挑選,大可不必事必躬親。
1、凡本網注明“來源:m.zxzsfwgs.cn”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客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zxzsfwgs.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客車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 從鈦酸鋰“逆襲” 看新能源客車動力電池“三國殺”[03-29]
- 直播—“安凱美麗中國行”第四季銀川站[03-29]
- 康明斯:鏈合全球技術資源,構建本土化模式[02-04]
- 揚子江雷洪鈞:大客車更適合用磷酸鐵鋰電池[01-30]
- 歐科佳張小平: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公共交通[01-11]
- 歐陽明高答客車網:“十三五”客車電池什么樣[01-15]
- 2016百人會23位專家領導共話新能源客車[01-27]
- 誰家的車 讓精明徽商敢做吃螃蟹的人[01-25]